尊榮的事奉

尊榮的事奉

賴若瀚牧師

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十42)

  美國內戰期間,有一次,一位將軍與士兵一同乘坐火車,有一個衣衫破爛的老婦人走上火車,遍尋座位卻找不到,也沒有人肯讓座給她。當她走近將軍的身旁,將軍立刻起身讓位。有好幾位士兵也就馬上跳起來,讓位給將軍。將軍卻斷然拒絕,說:「諸位,你們若沒有意思讓位給這位不相識的婦人,請不要讓座給我。」

  主耶穌知道,若是今天祂活在我們中間,需要一杯涼水,必然會有成千上萬的信徒甘心情願前來服事祂。不要說是一杯「涼水」,就是一碗燕窩湯、魚翅湯或人參湯,都會有人搶着端上來。

  但主耶穌只要求我們將一杯涼水給「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就是世人看來毫不重要、不被注意、沒有能力回報我們的「小弟兄」,這就等於做在主身上(參太二十五40)。

  由此看來,服事地位卑微、物質短缺的弟兄姊妹,就是服事主。這是何等尊榮的事奉!

禱告:只能活一次

我來世上只能活一次。
若有任何能做的好事,
或任何能向人表達的善行,
讓我立時去作。
讓我不遲延、不卸責,
因為我將不會再從這條路經過。
──佚名

Pass This World But Once
I shall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but once.
Anything good therefore that I can do
or any kindness that I can show
to any human being,
let me do it now.
Let me not defer or neglect it,
for I shall not pass this way again.
-Author Unknown


耶穌的典範

耶穌的典範

賴若瀚牧師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耶穌的一生特別注重窮人的需要,在傳道初期早已說明這項使命。祂主動與窮人、稅吏和罪人作朋友,一視同仁地接待地位卑微的人。

  法利賽人曾打發人對耶穌說:「……甚麼人祢都不徇情面,因為祢不看人的外貌。」(太二十二16)這確是對耶穌一生最適切的評語。若耶穌以搞政治、耍手段、拉關係、巴結權貴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祂也不必上十字架了,然而耶穌沒有這樣做。

  上世紀共產主義曾經吸引很多人,因它強調人人平等,拆毀貧富之間的隔閡,應許一個和睦共存的美好世界。雖然他們的承諾從來沒有兌現,但這理想境界確實令人嚮往。

  今日教會的事工為何不能廣泛拓展?原因之一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社會上的窮苦大眾,好像教會只是中上階層人士的去處。

  若基督徒不能將福音帶進社會基層人的心田,這便給了異端或激進思想發展的好機會。

禱告:一生的回顧

主啊,當我回顧我的一生,
我發現祢的帶領是何等溫柔與細緻,
祢好像只專注於照顧我一人;
但當我觀看祢如何奇妙地掌管這世界,
帶領它直到如今,
我訝異,祢怎會有時間
照顧卑微像我這樣的人。
──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引自 A Modern Book of Hours-Devotions for Today, 49。

Looking Back

Lord, when I look upon my own life
it sees Thou hast led me so carefully, so tenderly,
Thou canst have attended to no one else;
But when I see how wonderfully
Thou hast led the world and art leading it,
I am amazed that
Thou hast time to attend to such as I.
-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cited in A Modern Book of Hours-Devotions for Today, 49


神的掌控

神的掌控

賴若瀚牧師

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着為王;耶和華坐着為王,直到永遠。(詩二十九10)

  在「神容許的旨意」中,神的主權何在?如何在「神仍然掌權」與「人必須負責」之間取得平衡呢?

  這問題可從神旨意的第三個層面去解決,就是「神終極要成就的旨意」(sovereign will of God)。

  意思是人雖然有自由權去選擇他喜歡做的事,但神仍掌握最終的管理權。雖然神的計劃有時可能因為人的悖逆(例如猶大賣主、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等)而有所耽延,但在祂主權的掌控下,最終會按着祂的時間成全,達到神要它成就的結果。

  我們必須承認,人被局限在時間與空間的範疇裏,不能完全明白神旨意的奧妙。神是超越時間的神,祂知道過去,也知道將來,整個時間的進程,如同一張地圖在祂眼前展示;祂讓人運用自由意志做出選擇,但同時能「預定」事情最終會成就的結局。

  若我們能從這三個層面來理解神的旨意,就不必將苦、罪等問題的責任歸咎於神。而且在受試探的時候,也不會控告神,認為神應當為我們受試探而失敗的事負責。因此,在試探中失敗,罪責仍是在我們身上的。

禱告:上好的,主知道 

主啊!祢知道甚麼是對我最好的,
請按祢的喜悅成就這事或那事吧!
賜我祢旨意所定的,
無論多少,
不論何時。
──托馬斯‧金碧士(Thomas a Kempis, 1380-1471 )

Thou Knowest The Best

O Lord, thou knowest that which is best for me.
Let this or that be done, as thou shalt please.
Give what thou wilt,
how much thou wilt,
and when thou wilt.
-Thomas a Kempis, 1380-1471


神容許的旨意

神容許的旨意

賴若瀚牧師

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二十九11)

  當年教會會友遭遇大車禍,之後有人說:「我們遇見這車禍是出於神的旨意。」有人聽了感到困惑,問我:「如果這車禍是出於神的旨意,那麼神豈不是降災禍的神?神的旨意怎可以與人為的錯誤相提並論?」

  處理這問題之先,必須明白神的旨意可有不同層面的意義。第一是「神命定的旨意」(prescribed will of God)。例如祂的創造,祂在自然界設立的規律、藉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以及在聖經裏明確指示的命令等,這些都是神主動設立和命定要成就的事。

  第二是「神容許的旨意」(permissive will of God)。在這層面發生的事情,並非神「命定」要發生,而是祂「容許」發生的。神雖然有絕對的主權,但聖經也明說,祂把道德的抉擇權放在人心中。因此始祖犯罪、法老王心硬、猶大賣主等事,都是當事人用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雖然神容許這些事發生,犯事者卻要負起最終的責任。這正是「神的預定」與「人的自由意志」兩者交匯的地方。

  教會發生的車禍,當中涉及人為疏忽,但深信這一切都是經過神的容許,才發生在我們身上。

禱告:寧靜的心境

主啊,我知道祢為了我即將再來。
當壓力增加時,
願別人感受到我心裏面那寧靜的心境。
感謝祢愛我,
並賜我這樣的盼望。
阿們!
──珍妮絲‧莊士頓(Janice E. Johnston)

Calmness of Spirit

Lord, I know You are coming for me soon,
May others sense a calmness of spirit within me
as pressures become greater.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and for giving me this hope.
Amen.
-Janice E. Johnston


全告訴耶穌

全告訴耶穌

賴若瀚牧師

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太十四12)

  1992年我仍在教會牧會。那年6月8日,教會有五部車,分別載着數十位青少年前往夏令營,其中一部載着15人的小型巴士,在途中被水泥攪拌車攔腰撞上,有四位青少年連同駕車的輔導員當場被主接去,其餘十人分別受輕傷或重傷。意外之後,我想起這節經文,第二天晚上在教會祈禱會中與出席者分享。

我設身處地問自己,若我是約翰的門徒,忽然聽見恩師被殺會有甚麼反應?大概會感到:震驚、悲痛和無奈。

  這三種反應也正是我們聽到這車禍消息後的感受。震驚,為甚麼車禍會臨到這些可愛的弟兄姊妹身上?悲痛,因我們看着這些青少年人成長!無奈,因為不明白神為甚麼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愛主的家庭中?即或如此,約翰的門徒做了兩件該做的事:他們將約翰的屍首領去,埋葬了;然後就去告訴耶穌。

  這也是在災難之後我們可以做的:雖然我們震驚、悲痛與無奈,但仍要做好應當做的事,並且將我們的問題、傷痛、眼淚、無奈等,全告訴主耶穌。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太十四12)

禱告:主啊,求祢扶助!

主啊!我感謝祢。
當我感到像以利亞的時候,
祢為我預備一條小溪;
當我感到像約拿的時候,
祢為我預備一棵蓖麻;
當我感到像耶利米的時候,
祢讓我哭泣,
並且提醒我說:
「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威爾遜(Alton H. Wilson)

So, Help Me, Lord!


逆境是祝福

逆境是祝福

賴若瀚牧師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五3-4)

  我曾擔任美加教牧聖地考察團的隨團講師。有一次,我們的隊伍乘車前往黑門山對面的戈蘭高地。在上山時,忽然飄下雪花,眾同工都甚興奮,可在以色列地看見雪景。之後雪越下越大。我們的旅遊巴士在轉過一處山坳時,忽然車輪陷在雪地裏不能動。車子發動好幾次都未能脫困,後來弟兄們從車廂出來冒雪推車,也都無濟於事,只得回到車上同心唱詩、禱告與交通,在飢寒交迫中度過兩個多小時。最後得鏟雪車營救,才脫離險境。

  在人看來,這也許是「不幸」,因着這樣的延誤,好些地方我們都不能去參觀;然而在晚上的分享會中,同工們的分享十分踴躍,也特別感恩。有人說在車上唱〈感謝神〉這首歌時,才真正體會「感謝神,玫瑰有刺」的意思。也有牧者感謝神,因為平時大家忙着參觀,沒有機會深入交通,但在那短短的幾個小時裏,大家竟然變得十分親密投契。

  這經歷亦讓我們看到,基督徒所講的忍耐不是無可奈何或消極的忍受;而是在重大壓力下,仍能靠着神所賜的內在生命,處之泰然,在面對逆境時仍有不被動搖的能力。

禱告:擺脫自我

主,讓我舉目,
不再注視我自己,
以及那些微不足道的損失,
讓我看見那仍有待彰顯的榮耀。
教導我體會:
若非先嘗軟弱,我就不會變剛強,
若非受苦,我就不能得榮耀,
若非失去,我就不能有領受。
──埃利奧特(Elizabeth Elliot),A Lamp for My Feet, 24

Away from Myself

Lord, lift up my eyes,
away from myself and my small losses,
up to that glory yet to be revealed.
Teach me that it is
only out of weakness that I am made strong,
only as we suffer that I may reign,
only as we lose that I may gain.
-Elizabeth Elliot, A Lamp for My Feet, 24.


沒有行動的祝福

沒有行動的祝福

賴若瀚牧師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二15-16)

  雅各用假設的情況,說明沒有行動配合的祝福,不能使人脫離困境。
  曾有人將這段經文改成:「當我飢餓時,你組織一個協會討論飢餓問題;當我作客旅無家可歸時,你教我如何以神的愛作為屬靈的避難所;當我赤身露體時,你們爭論我的外表是否合乎聖徒的體統;當我患病時,你們為自己身體健康感謝神;當我在監裏時,你在教堂裏祈禱讓我得釋放。對於我來說,你很屬靈,你與神特別親近;但我卻仍是飢餓、患病與無家可歸。」
  今日的世代貧富差距劇增,這種現象實是教會必須留意的。希伯來書第十一章記述的信心英雄,全都是藉着行動來表彰他們信心的實在,沒有一個是坐在「懶惰椅」上而上榜的。讓我們在金錢上的運用、事奉時間上的調配,都能踐行主的吩咐。

禱告:道路、真理、生命 
主耶穌基督啊,祢是道路、真理、生命。
我們懇求祢,
不容我們迷失,因祢是道路;
不容我們對祢失去信心,因祢是真理;
不容我們在祢以外倚靠別人,因祢是生命。
求祢指教我們:
該信甚麼,
該作甚麼,
又該在何處找到安息。
──伊拉斯謨斯 (1467-1536)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O Lord Jesus Christ,
who art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We pray thee suffer us not to stray from thee
who art the way.
Not to distrust thee, who art the truth,
Not to rest on any other than thee, who art the life.
Teach us what to believe, what to do
and wherein to take our rest.
-Desiderius Erasmus (1467-1536)


聽道與行道

聽道與行道

賴若瀚牧師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一22)

  有人說:「今日教會中需要有扎實且根據聖經的講道。」不錯!當神的話語按正意分解出來,信徒按所領受的去實行時,教會必然蒙福;然而,也要有同時懂得聽道與行道的會眾。因此,好的講道與配合真理的行動,才是教會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果信徒每週至少聽道一次,加上每日靈修、團契查經、主日學聽課等,平均一週內接觸神話語的機會實在不少。從屬靈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福氣;然而道聽多了,也可能造成「耳朵尖、腦袋大、雙腿乏力」的怪現象。聽道若只為滿足好奇心,沒有實踐配合,那麼,滿腦袋的知識對屬靈生命的成長一點幫助也沒有。
  雅各在鼓勵信徒活出真信仰的同時,要他們特別注意對神話語的反應。他想到那些落在各種熬煉中的弟兄姊妹,神的話語確實是他們力量的泉源。因此他勉勵信徒當好好地「聽道」(一19-20)、也要「存道」與「行道」(一21-27)。

禱告:為祢而作 
我的神,我的王啊,求祢教導我
在所有事情背後都看見祢,
讓我所做的任何事情
都是為祢而作。
──赫伯特 (1539-1633)

Do it As For Thee
Teach me, my God and King,
In all things thee to see,
And what I do in anything
To do it as for Thee.
-George Herbert (1539-1633)


試煉與試探之別

試煉與試探之別

賴若瀚牧師

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雅一3、12)

  雅各開宗明義地指出:人生在世必有苦難;然而苦難也有兩種,一種是人無法避免的,另一種是人作繭自縛的。
  「試煉」與「試探」在新約原文中本是同一個字。二者應如何區分呢?學者費爾巴恩(Fairbarn)解說:「試煉的作用是試驗,要發掘人品格與道德的特質;但試探卻慫恿人犯罪,迷惑人,使人墮落。試煉沒有欺騙的成分,試探卻有。試煉集中在人美善的一面,使人確知自己品格上的德性;但試探卻針對人邪惡的一面,誘導人在不知不覺間陷入罪中。神試驗,撒但試探。」
  打個比方,新車出廠之前,車廠要用各樣的方法,從各方面去試驗車子是否合乎規格,以便在推出銷售之前仍可修正最後的毛病,這是「試煉」。但若是讓同一家汽車公司,試驗競爭對手車廠的汽車時,就大不相同了。雖然試驗過程可能完全一樣,但試驗的目的是要找出車子的毛病,好作反面的宣傳,這是「試探」。

禱告:求賜一顆堅定的心
哦,主啊!求祢賜我一顆堅定的心,
不被卑賤的情慾所拖累;
賜我一顆不屈不撓的心,
不因困境而被打垮;
賜我一顆正直的心,
不受無價值的事物引誘,而迷失方向。
──阿奎那 (1225-1274)

The New Guidepost Treasury of Prayer, 50
Give Me a Steadfast Heart
Give me, O Lord, a steadfast heart,
which no unworthy affection may drag downwards;
give me an unconquered heart,
which no tribulation can wear out;
give me an upright heart,
which no unworthy purpose may tempt aside.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The New Guidepost Treasury of Prayer, 50


在祂毫無黑暗

在祂毫無黑暗

賴若瀚牧師

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13、17)

  「人被試探,不可說……」,按照原文的用詞,這句話可翻譯為「不可繼續說……」,意思是雅各書的收信人當中,正有人這樣理解所遭遇的事,因此雅各要他們停止這些說法。
  有些基督徒認為「既然有試探臨到我們身上,神必定是試探的源頭」,或說「使人犯罪的慾望既是神所賜的,神就該為我們的罪行負責」等;雅各要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
  雅各囑咐他們不可以說「我是被神試探的」,接着解釋:「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神是光明磊落的神,「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
  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祂賜人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因此,當信徒身陷困境的時候,千萬不可說是受到神的試探,落在魔鬼的網羅,動搖了對神的信心。

禱告:遵主而行
良善的主,求祢教導我事奉祢,
因祢配得一切。
求祢助我:
施予而不計算代價,
爭戰而不懼怕傷痛,
苦幹而不要求安息,
事奉而不尋求賞賜,
因為我知道要遵主而行。
──依納爵‧羅耀拉 (1491-1556)

To Do Thy Will
Teach me, good Lord,
to serve thee as thou deservest:
to give and not to count the cost;
to fight and not to heed the wounds;
to toil and not to seek for rest;
to labor and not to ask for any reward
 save that of knowing that I do thy will.
-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