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環伺

敵人環伺

賴若瀚牧師

參巴拉、多比雅、阿拉伯人、亞捫人、亞實突人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著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尼四7)
尼希米與猶大的百姓為甚麼會遭受別人的攻擊?不為甚麼,只因他們作神的工作。從這段經文,可以看見撒但如何利用人來攔阻聖工的進行。參巴拉、多比雅與阿拉伯人基善,都是站在撒但一方最前線的差役。然而,在這新的一輪攻擊中,敵黨中出現了一些新面孔。他們是多比雅所屬的「亞捫人」與基善所屬的阿拉伯人,再加上亞實突人,故此聲勢特別浩大。
若從地理環境來看,參巴拉與撒瑪利亞的軍兵在北,阿拉伯人在南,多比雅與亞捫人在東,亞實突人(非利士人)在西。耶路撒冷實在是四面楚歌,情況非常惡劣!
魔鬼撒但在世上的工作,就是要擾亂神的工作。牠運用各種難處,攪動各方面的環境來作我們的敵人,讓我們疲於奔命。而對敵人魔鬼來說,能令我們越亂就越好;即是說,能令教會、家庭、人際關係等越亂,牠就越沾沾自喜,因為在混亂中魔鬼就會有機可乘。故此,我們要格外警醒!
禱告:一無掛慮
求祢教導我一無掛慮。
我的神,我的救主啊!
求祢幫助我,完成祢的託付,
並將問題留待智慧的祢去解決。
──韋斯科特主教(Bishop Brooke Foss Westcott, 1825-1901),
引自沃特所編 The Quiet Corner
Be Anxious of Nothing
Teach me to be anxious for nothing;
and when I have done
what Thou hast given me to do,
help me, O God my Saviour,
to leave the issue to Thy wisdom.
-Bishop Brooke Foss Westcott, 1825-1901,
in The Quiet Corner, ed. Sherwood Eliot Wirt

迎難而上

迎難而上

賴若瀚牧師

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原文是頸項)擔他們主的工作。(尼三5)
提哥亞人的貴冑為甚麼不願肩擔聖工?相信是因為不願服在尼希米的權柄之下,聽他的使喚,這是驕傲的問題。
「他們主」的稱呼有點不尋常,到底指誰說的呢?這裏應該是指尼希米說的(參拉十3),又或者是指尼希米與他的負責同工。聖經譯本NIV與NASB都將「他們主」翻譯為「他們的上司」(their supervisors)。
今日教會中是否會有人因自己的身分、地位或財富,而不願意服在別人之下呢?又或者認為參與某項事奉,便會降低了自己的身價?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一幕,希望能印在我們的心頭。事實上,在教會中,好些看似卑微的工作,都是作在主身上的,絕不會不配得我們的事奉;也沒有一個人能因為在世上的地位或財富,可以在主面前擺出高不可攀的姿態。
不過,我們為甚麼明知要吃苦頭,還是要事奉呢?因為知道這是一項善工,又是屬於神的聖工,值得付代價去作。
基督徒若以順服神為生活最高的目標,就要肩負這種使命來生活。而真正屬靈的領袖,雖然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合作,但要緊的是知道自己行在主的心意中。
禱告:祢能!
主啊,
雖然我像彼得、雅各與約翰一樣,
與祢相處已有一段時間,
但我發現我仍然不能適應
這個充滿罪惡、令人戰慄的世界所帶來的一切。
求祢賜我信心,
知道縱然我力有不逮,
祢卻能!
──倫敦媒體公司(S. P. G. London)
You Can!
Lord,
in spite of having been with you,
like Peter, James, and John,
I find I still can’t cope with so much
that seems wrong and frightening in the world.
Give me the kind of faith
that knows that even if I can’t cope,
You can.
-S. P. G. London

勞苦負軛

勞苦負軛

賴若瀚牧師

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原文是頸項)擔他們主的工作。(尼三5)
尼希米記第三章,全章記述百姓如何同心協力將城牆建造起來;然而在第5節卻出現這記錄中的唯一污點:「他們(提哥亞人)的貴冑不用肩擔他們主的工作。」
提哥亞是一個離耶路撒冷約有11公里的城鎮,他們中間有人願意到耶路撒冷工作,是難能可貴的事;但他們的貴冑(領袖)卻不願意參與。這些人是誰呢?他們是「貴冑」,這詞與二章16節所用的「貴冑」不一樣,前者是指一些有財有勢的人。
「肩」原意是「頸項」,是採取「牛用肩負軛」的意象來形容作聖工的態度,表明這是一件「苦差」。建造城牆必須勞苦付代價,從第四至第六章描述他們面對的困難、敵對與危險,就可以知道這不單包括工作的苦,更是心靈受壓的苦。
我們若以為事奉主是輕鬆暢快、令自己得到滿足的事,那就是還未真正瞭解事奉的真義。
禱告:勞力的恩典
慈愛的主啊!
求祢賜我恩典,
用勞力去獲取我一切所渴求的。
-托馬斯‧莫爾(Sir Thomas More, 1478-1535),Prayers to Grow By, 52
Grace to Work
The things, good Lord, that I pray for,
give me grace to work for.
-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Prayers to Grow By, 52

實與虛的戰略

實與虛的戰略

賴若瀚牧師

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尼二4)

尼希米由於在君王面前臉帶愁容,得到君王的關心詢問,也因此得王的恩准,讓他可以回國重建聖城。
他在王問他想要甚麼時,立刻默禱天上的神,也立時可以具體地說出想要做的事。從尼希米這簡短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到:若只有禱告而沒有行動,雖看似「屬靈」卻不切實際,也非屬靈的真正意義。因為神所要的,不單是我們在暗室裏禱告,同時亦要我們用實際的行動去回應身處的環境。

人須要倚靠神,亦須要運用方法與策略,去成全神所交付的工作。

麥希真牧師曾說:「做主的聖工,要百分之百靠神,亦要百分之百靠人。」這話十分有意思。許多時候,我們認為人做一半,然後神便會做另一半,似乎我們只要付上一半的努力就可以了。不!我們是要付上百分之百的努力,然後百分之百倚靠神。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慎防輕忽那些看不見的工作。許多教會的祈禱會沒有太多人參加,因為大家認為花在祈禱的時間是白費的,倒不如用那些時間去事奉、去教主日學等。

這讓我想起諸葛亮的戰略中有一條:虛而實,實而虛。意思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祈禱在敵人看來是虛的,甚至在一些基督徒眼中亦是虛的,但卻是爭戰中至關重要的。在敵人與基督徒的眼中,重建城牆的重任是實的,但若沒有祈禱托住,它也是虛的!
禱告:永遠活在祢的愛中
哦,主啊,我的受造是何其渺小,
我在世的年日快到盡頭,
像故事的結局漸顯;
求祢幫助我牢記,
在短暫的人生之後,
我將永遠活在祢的愛中。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Eternity of Your Love 
O Lord, you have made me very small,
and I bring my years to an end like a tale that is told;
help me to remember that beyond my brief day is the eternity of your love.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三重建造

三重建造

賴若瀚牧師

我(尼希米)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尼二5)
祭司以斯拉是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的文士。(拉七11)
尼希米與以斯拉二人先後回國。他們的服侍,對於聖民的重建起了關鍵的作用:
1. 他們二人的事奉,都認定以色列人是一個聖約的群體,如果所作所行違反
了神的心意,便須要在神面前悔改。
2. 從尼希米記與以斯拉記這兩卷書,都彰顯出神的主權;從中讓我們看到,
神如何使用外邦政權來成就祂的心意。
3. 以斯拉是祭司領袖;尼希米是政治專員。用今日的話,以斯拉是全職的
教牧人員,尼希米是帶職的信徒領袖。
4.事奉重點不同:以斯拉帶領重建聖殿;尼希米帶領重建城牆。
5.以斯拉建殿似乎有更直接的屬靈影響;尼希米雖然是建城牆,它的屬靈意
義也不容忽視。
6.有解經學者認為,以斯拉記第二章與尼希米記第七章採用同一個回歸的家
譜,因此這兩卷書可能有着一種「夾心結構」(inclusio),而中間包括「聖殿」、「聖民」與「聖城」的三重建造。
這兩卷書記述的名單特別多:以斯拉記計有第二、八與十章;而尼希米記有第三、七、十與十二章。後者佔全書的經節數目53%之多。讓我們看見這兩本書不單注重個別屬靈領袖的事蹟,更注重聖約群體與團隊。
禱告:做恰當的事
主啊,當我們樂意做恰當的事,
卻不知道哪是甚麼,
求祢幫助我們。
但當我們完全知道當作甚麼,
卻執意違逆,
求祢更要幫助我們。
──馬歇爾(Peter Marshall, 1902-49), Prayers of Peter Marshall
Do The Right Thing
Help us, O Lord,
when we want to do the right thing,
but know not what it is.
But help us most when we know perfectly well
what we ought to do,
and do not want to do it.
-Peter Marshall(1902-49), Prayers of Peter Marshall

乃役於人

役步役趨

「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二十七1)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疫情持續,我感到「時空」的強烈壓力。活在此景況,時空都不是立體的,它們掐在一起如一根大麻繩,束縛着每一個人;每人每日都要與禁足式的時空搏鬥,掙扎求存,為要追尋一絲絲的人生意義。
 
以往,大多數人都喜歡花時間逛街掃貨、積蓄年假享受旅遊、尋覓美食增加情趣,這明顯反映人生別無更高的理想。因此,獲此等滿足,心理就感到得了自由,精神上掙脫了平日「被剝削、被虧欠」的情意結而稍感到安慰——很划算,總覺是獲勝了一次。
 
然而,屬主的人卻要曉得珍惜時間,因時間是上主所賜。在每一天的開始時,想到「今天的轉機」,我們要知道,上主是創造並掌管時間。常唸到「時候到了」這句聖經寶貴的話,使我們肯定上主不單掌管日期,更參與塑造人類的歷史(加四4;弗一10)。想到「今日」,我們不要錯認所抓着的物質為永恆的東西。詩人謂:人生短暫如「朝露」、如「夜間的一更」,日子「如飛而去」(詩九十4、10);這道出:生命是何等寶貴,時間、生命有限,不宜浪費。想到「明日」,為明日祈求,求上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詩九十12),不是數算人家的日子。知道明日會有犯錯的機會,也會遇到逆境,求上主憐憫,賜我們力量面對艱辛。
 
天父!祢是我生命的居所,我感謝祢,因祢使我從唏噓嘆息中活過來,得着新的生命。求父教導我,使我有屬天的智慧,珍惜每一天,洞悉父的心意,活在聖潔中;以喜樂滿足的心,感恩度日。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美的差役

美的差役

「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26-27、31)
  聖經作為上主的話,的確適用於人類任何一個時代,就以女性與男性都是照着上主的形像被造這點,足以證明其啟示性.
女與男領受命令管理大地,在上主的創造文化基礎上,為大地建立社會文化。「管理」此詞雖有在上者「統御」之意,但其重點落在「妥善安排」、「保養顧惜」的責任上。上主授權人類管理大地,讓人分享祂的形像,有自主權的以「感謝祂的創造」為基石,愛護上主的創造,把上主的公義、聖潔、仁愛等屬性,經營於文化之中.
  今日的大眾文化,主要以娛樂為手段,或以調節因缺乏物質享受而有的不平衡心理為藉口,生產可提供逃避現實的商品。商品的內容往往是人生命中很有限的範疇──如失戀,在重複又重複的形式下,改頭換面的大量生產。其實,這樣的製作,只是披着藝術的外衣進行「偽創作」,實缺乏真正的新意與創意,其特色是:單單費力於玩弄「包裝效應」,變換花招,在精神的滿足上只能有「瞬間撫慰」的作用,骨子裏卻壓抑精神,阻塞感情的流露,在虛偽的個體價值觀的推動下,加深拜物的風尚.
  由於大眾文化一直保存其庸俗性,這一代就難以分辨甚麼是美的浪花,甚麼是嘔氣的泡沫.
主啊!同是祢所造的水,在我的手上,是否會造成激昂高漲的浪花,抑或是令人嘔吐無實力的泡沫?願我能參與祢託付教會的,為大地建立美好的文化。奉主基督名禱告,阿們。

福音的役使

福音的役使

「耶穌……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祂復活以後看見祂的人。」(可十六14)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十四45)
在馬可福音十六章15至18節中,「信」與「受洗」相連着,換言之,接受洗禮的行動是信的外在見證,是踏出猶太教或其他信仰(信靠物質、權勢、才幹)的重要動作。受洗的外在與信靠的內在合一,見證與主完全聯合,站在主的陣線上。因此,福音工作者是要使人得着基督,站在主同一的陣地上。在「信」的重點下,傳道者若要持續地承擔此使命,必須與主有生命的聯繫,對主有絕對的信,活出基督復活的生命。我們深信福音使者是與主同工,因此,在工作崗位上,主會賜他們工作的能力並保護他們,好使他們的事奉成為別人的醫治。
  路加福音記載的大使命(路二十四44-49),給我們另外幾個重點:第一,傳道者最好是能掌握聖經全面的真理,傳聖經中的基督,使人全面地認識基督(44節)。我們所傳的基督,不是我們個人喜好的基督,而是道成肉身、掌管歷史,又在歷史中奉獻自己生命的基督。第二,傳道者要傳悔改之道;基督的死與復活是福音的中心內容,傳道者在福音工作中也要經歷死而復活的神蹟。第三,傳道者與基督的關係,不是觀念的認知,而是活出一個因經歷復活大能而有的活潑生命,就像主基督問以馬忤斯的門徒:「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41節)進入別人的「家」(內心世界),與人分享喜樂的源頭。第四,事奉的能力來自天父,祂必負責裝備那些遵行使命的人,使他們滿有聖靈的能力。
主啊!感謝祢,因祢勝過黑暗死亡,求祢幫助我活出祢所賜的復活生命。奉主名求,阿們。

看破疑雲

看破疑雲

「……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十三5-12)
  醒目的羅得,當然不選擇曾有過大饑荒、水源不足的迦南地(創十二10)。他一眼就看中了廣闊的平原,更被所多瑪城繁華多姿的生活所吸引,於是便脫離了單調平淡、到處為家的半遊牧生活方式,安頓於罪惡之城。
  所多瑪是聖經中排行第一的超級大城市,其名字的出現超過五十次,它得到的形容是「罪大惡極」。這使我想起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的一句話:「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這句話曾帶給我困惑,讀來費解,極醜如何等同極美呢?是甚麼人才會有這樣的見識與眼光呢?其實,這是近乎詩意的濃縮語。「美到極處」的「美」,不是指那醜的事或物的本身(即不是「醜即美」),而是指:那使醜的形象顯得生動的「處理手法」之美,即透過審美形象化之處理而得的美感,或文學或電影手法而有的韻味。又從另一個角度看:因通過對比的方法,以醜補美,以凸顯美與醜之矛盾的尖銳,而產生藝術效果。
  對於亞伯蘭來說,平原城邑的繁榮,不及上主賜下後裔的興奮。亞伯蘭懷着對上主的信心,勇敢地凝望着上主應許的將來,住在迦南地猶如活在伊甸園。他堅毅地在信實不變之上主的統率下,面對一個個生命的挑戰──倒楣到極處,便是幸福的極處。惡劣與醜是一種背景,用來增強人生美的光輝。
上主啊!祢所賜我的皆美好,求祢賜我明亮眼睛,能看見未能看見的美麗,能透視未能看破的疑雲。奉主名求,阿們。

泥濘行旅

泥濘行旅

賴若瀚牧師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10)
「耶利米」此名的意思,是「上主之名被高舉」。耶利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十分腐敗的時代,他眼見着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已是一件十分難受的事情,還要向同胞宣講他們不會聽的道,這工作實在為難,上主的名如何能被高舉?
  關於猶大選民的地位,耶利米含淚獨排逆流,在充滿「平安了!平安了!」的歌舞昇平的歡樂中,宣講不合音韻的信息,就好像在慶典、婚宴或生日會中奏出低沉的喪樂。耶利米要在一息尚存的亡國關頭中,提醒猶大百姓,命滅之兆將臨。他雖然是猶大國的先知,亦是列國的先知,但工作超過了二十年,竟然叫不到一人悔改。
  在這泥濘路上,他要學習的功課是:力量來自上主的應許。上主給他兩個屬於屬靈福氣的異象;第一,他看到上帝的同在,使他可從新的角度看身邊的事物,因為在他一生中有很多來自上主的保證,需要他留意傾聽;第二,他領會上主所說的話是真確的,並領受一些象徵的動作,這些戲劇性的行動包括:(1)買了新的袍子,卻立即埋在沙土,我們可想像這是甚麼意思;(2)買了水瓶,卻當眾將之打碎;(3)背着牛的軛,表示他如此承擔着上帝的話。若沒有上主保證,耶利米早已放棄先知的職分。在一個自我要「增值」的社會,我們生命的「儲值」在乎對上主話語的承擔與實踐,不在乎出身與世界的經驗。
  我們看見在利米生命中的美麗,在於眼淚與力量的融和。他為着上主給他的話而哭位,坦誠地分享他內裏的感受。他不怕惡勢力,卻反被同胞奚落。他所流的是怎麼樣的眼淚?是感到上主的痛楚,明白上主是失戀的主;而他流的淚,是因為同胞將要受審判之苦,他為此難過。
上主啊!求祢使我能在泥濘之路上,成為堅城與鐵柱,忠於傳講祢寶貴的話。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