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之福

離開之福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本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1-3)
  「家」對任何人都重要,尤其是中國人。離鄉別井的中國人,被形容為漂零的花果,在他鄉的每一角落,播下漂零果的種子。無論是勤勞的腳蹤,抑或非法的勾當,咱們中國人都熱愛建立「唯我獨享」的安居與錢財。
  約在中國的夏代(四千年前),上主吩咐亞伯蘭一家移民。上主向他的呼召看似是很簡單的一聲:離開。亞伯蘭的家庭是半遊牧民族,多數時間在迦勒底的大城市吾珥之城門外支搭帳篷,以方便往來經商。吾珥乃當時的貿易中心,有高度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醫學、數學、藝術、偶像崇拜及司法方面,都遠勝任何地方。對於一個七十五歲歲的人來說,要改變生活方式,即要重頭做起,對人、對物質、對名譽地位、對信仰等等,都要煥然一新,不是一蹴即成之事。上主命令亞伯蘭離開,是要他脫離舊有的生活方式,徹底離開那盛行拜月光神祇的地土,並讓他親身經歷祂的榮美與能力。
上主主動賜福人。祂不單要幫助亞伯蘭一家能專心認識祂,祂的呼召更有雙重目的:賜福予他家,又藉他家賜福予「地上所有的家庭」(「地上萬族」是也)。上主透過他的離開,使歷世歷代的人可以歸入祂的家。領受祝福與傳送恩福,是分不開的。蒙福者而成祝福者,是何等的美!
主啊!求祢助我離開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我成為賜福他人的器皿。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乃役於人

役步役趨

「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二十七1)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疫情持續,我感到「時空」的強烈壓力。活在此景況,時空都不是立體的,它們掐在一起如一根大麻繩,束縛着每一個人;每人每日都要與禁足式的時空搏鬥,掙扎求存,為要追尋一絲絲的人生意義。
 
以往,大多數人都喜歡花時間逛街掃貨、積蓄年假享受旅遊、尋覓美食增加情趣,這明顯反映人生別無更高的理想。因此,獲此等滿足,心理就感到得了自由,精神上掙脫了平日「被剝削、被虧欠」的情意結而稍感到安慰——很划算,總覺是獲勝了一次。
 
然而,屬主的人卻要曉得珍惜時間,因時間是上主所賜。在每一天的開始時,想到「今天的轉機」,我們要知道,上主是創造並掌管時間。常唸到「時候到了」這句聖經寶貴的話,使我們肯定上主不單掌管日期,更參與塑造人類的歷史(加四4;弗一10)。想到「今日」,我們不要錯認所抓着的物質為永恆的東西。詩人謂:人生短暫如「朝露」、如「夜間的一更」,日子「如飛而去」(詩九十4、10);這道出:生命是何等寶貴,時間、生命有限,不宜浪費。想到「明日」,為明日祈求,求上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詩九十12),不是數算人家的日子。知道明日會有犯錯的機會,也會遇到逆境,求上主憐憫,賜我們力量面對艱辛。
 
天父!祢是我生命的居所,我感謝祢,因祢使我從唏噓嘆息中活過來,得着新的生命。求父教導我,使我有屬天的智慧,珍惜每一天,洞悉父的心意,活在聖潔中;以喜樂滿足的心,感恩度日。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美的差役

美的差役

「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26-27、31)
  聖經作為上主的話,的確適用於人類任何一個時代,就以女性與男性都是照着上主的形像被造這點,足以證明其啟示性.
女與男領受命令管理大地,在上主的創造文化基礎上,為大地建立社會文化。「管理」此詞雖有在上者「統御」之意,但其重點落在「妥善安排」、「保養顧惜」的責任上。上主授權人類管理大地,讓人分享祂的形像,有自主權的以「感謝祂的創造」為基石,愛護上主的創造,把上主的公義、聖潔、仁愛等屬性,經營於文化之中.
  今日的大眾文化,主要以娛樂為手段,或以調節因缺乏物質享受而有的不平衡心理為藉口,生產可提供逃避現實的商品。商品的內容往往是人生命中很有限的範疇──如失戀,在重複又重複的形式下,改頭換面的大量生產。其實,這樣的製作,只是披着藝術的外衣進行「偽創作」,實缺乏真正的新意與創意,其特色是:單單費力於玩弄「包裝效應」,變換花招,在精神的滿足上只能有「瞬間撫慰」的作用,骨子裏卻壓抑精神,阻塞感情的流露,在虛偽的個體價值觀的推動下,加深拜物的風尚.
  由於大眾文化一直保存其庸俗性,這一代就難以分辨甚麼是美的浪花,甚麼是嘔氣的泡沫.
主啊!同是祢所造的水,在我的手上,是否會造成激昂高漲的浪花,抑或是令人嘔吐無實力的泡沫?願我能參與祢託付教會的,為大地建立美好的文化。奉主基督名禱告,阿們。

福音的役使

福音的役使

「耶穌……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祂復活以後看見祂的人。」(可十六14)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十四45)
在馬可福音十六章15至18節中,「信」與「受洗」相連着,換言之,接受洗禮的行動是信的外在見證,是踏出猶太教或其他信仰(信靠物質、權勢、才幹)的重要動作。受洗的外在與信靠的內在合一,見證與主完全聯合,站在主的陣線上。因此,福音工作者是要使人得着基督,站在主同一的陣地上。在「信」的重點下,傳道者若要持續地承擔此使命,必須與主有生命的聯繫,對主有絕對的信,活出基督復活的生命。我們深信福音使者是與主同工,因此,在工作崗位上,主會賜他們工作的能力並保護他們,好使他們的事奉成為別人的醫治。
  路加福音記載的大使命(路二十四44-49),給我們另外幾個重點:第一,傳道者最好是能掌握聖經全面的真理,傳聖經中的基督,使人全面地認識基督(44節)。我們所傳的基督,不是我們個人喜好的基督,而是道成肉身、掌管歷史,又在歷史中奉獻自己生命的基督。第二,傳道者要傳悔改之道;基督的死與復活是福音的中心內容,傳道者在福音工作中也要經歷死而復活的神蹟。第三,傳道者與基督的關係,不是觀念的認知,而是活出一個因經歷復活大能而有的活潑生命,就像主基督問以馬忤斯的門徒:「你們這裏有甚麼吃的沒有?」(41節)進入別人的「家」(內心世界),與人分享喜樂的源頭。第四,事奉的能力來自天父,祂必負責裝備那些遵行使命的人,使他們滿有聖靈的能力。
主啊!感謝祢,因祢勝過黑暗死亡,求祢幫助我活出祢所賜的復活生命。奉主名求,阿們。

看破疑雲

看破疑雲

「……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十三5-12)
  醒目的羅得,當然不選擇曾有過大饑荒、水源不足的迦南地(創十二10)。他一眼就看中了廣闊的平原,更被所多瑪城繁華多姿的生活所吸引,於是便脫離了單調平淡、到處為家的半遊牧生活方式,安頓於罪惡之城。
  所多瑪是聖經中排行第一的超級大城市,其名字的出現超過五十次,它得到的形容是「罪大惡極」。這使我想起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的一句話:「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這句話曾帶給我困惑,讀來費解,極醜如何等同極美呢?是甚麼人才會有這樣的見識與眼光呢?其實,這是近乎詩意的濃縮語。「美到極處」的「美」,不是指那醜的事或物的本身(即不是「醜即美」),而是指:那使醜的形象顯得生動的「處理手法」之美,即透過審美形象化之處理而得的美感,或文學或電影手法而有的韻味。又從另一個角度看:因通過對比的方法,以醜補美,以凸顯美與醜之矛盾的尖銳,而產生藝術效果。
  對於亞伯蘭來說,平原城邑的繁榮,不及上主賜下後裔的興奮。亞伯蘭懷着對上主的信心,勇敢地凝望着上主應許的將來,住在迦南地猶如活在伊甸園。他堅毅地在信實不變之上主的統率下,面對一個個生命的挑戰──倒楣到極處,便是幸福的極處。惡劣與醜是一種背景,用來增強人生美的光輝。
上主啊!祢所賜我的皆美好,求祢賜我明亮眼睛,能看見未能看見的美麗,能透視未能看破的疑雲。奉主名求,阿們。

泥濘行旅

泥濘行旅

賴若瀚牧師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10)
「耶利米」此名的意思,是「上主之名被高舉」。耶利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十分腐敗的時代,他眼見着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已是一件十分難受的事情,還要向同胞宣講他們不會聽的道,這工作實在為難,上主的名如何能被高舉?
  關於猶大選民的地位,耶利米含淚獨排逆流,在充滿「平安了!平安了!」的歌舞昇平的歡樂中,宣講不合音韻的信息,就好像在慶典、婚宴或生日會中奏出低沉的喪樂。耶利米要在一息尚存的亡國關頭中,提醒猶大百姓,命滅之兆將臨。他雖然是猶大國的先知,亦是列國的先知,但工作超過了二十年,竟然叫不到一人悔改。
  在這泥濘路上,他要學習的功課是:力量來自上主的應許。上主給他兩個屬於屬靈福氣的異象;第一,他看到上帝的同在,使他可從新的角度看身邊的事物,因為在他一生中有很多來自上主的保證,需要他留意傾聽;第二,他領會上主所說的話是真確的,並領受一些象徵的動作,這些戲劇性的行動包括:(1)買了新的袍子,卻立即埋在沙土,我們可想像這是甚麼意思;(2)買了水瓶,卻當眾將之打碎;(3)背着牛的軛,表示他如此承擔着上帝的話。若沒有上主保證,耶利米早已放棄先知的職分。在一個自我要「增值」的社會,我們生命的「儲值」在乎對上主話語的承擔與實踐,不在乎出身與世界的經驗。
  我們看見在利米生命中的美麗,在於眼淚與力量的融和。他為着上主給他的話而哭位,坦誠地分享他內裏的感受。他不怕惡勢力,卻反被同胞奚落。他所流的是怎麼樣的眼淚?是感到上主的痛楚,明白上主是失戀的主;而他流的淚,是因為同胞將要受審判之苦,他為此難過。
上主啊!求祢使我能在泥濘之路上,成為堅城與鐵柱,忠於傳講祢寶貴的話。奉主名求,阿們。

同有一個仇敵

同有一個仇敵

賴若瀚牧師

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世人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亦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然而,在基督裏,我們有永遠的敵人──魔鬼撒但;我們有永遠的朋友──教會中的弟兄姊妹;我們亦有永遠的利益──神國度的利益。
  屬靈的相交並非易事,乃須要付上代價,放下自我才能達成。因此,惟有真正愛神的人,才能真正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這不是外表的友善,而是從信仰而來,有諸內、形諸外的顯彰。
  我們要靠着主做與人和睦的人,就如聖經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
  在人與人相處的經歷中,你曾經受過傷害嗎?相信每個人都被別人傷害過。不要因為自己曾經受傷,就認為別人亦必須同樣要被傷害。
  讓我們支取從信心而來的力量,活出聖潔和能滋潤別人的生命,並立志靠主做一個受傷的
醫治者(a wounded healer)。
禱告:調整腳步
哦,主,幫助我從失敗中重新調整腳步,
以靜制動,
以少勝多,
以退為進,
以守為攻。

讓——每一滴眼淚都化成珍珠,
每一道傷痕都凝成花朵,
每一塊絆腳石,
都變成攀向生命高峰的墊腳石。
我的主。我不求無知的快樂,
未經淬煉的剛強;
我只求力量和勇氣,
走過崎嶇的路程。
教我面對自己,
如同面對祢一樣的坦然無懼。
——杏林子,《生命頌》,頁179-180


神父,劫匪

神父,劫匪

賴若瀚牧師

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林前四5)
  有一段時間,美國新澤西州的銀行接連遭劫。他們發現劫匪是個斯文人,每次都遞給櫃台一張字條,上面寫着:「請將錢放入袋裏,謝謝!」因此報章稱他為「斯文劫匪」。後來警方抓到一名疑犯,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竟是當地一座天主教堂的神父,令會友感到非常驚訝!
  警方認定他是罪犯,不少見證人也說他是,再加上新聞界報導他在前任的教堂中留下財務不清的記錄。更令人起疑的是,這神父過着相當富裕的生活,開着名貴跑車。種種跡象顯示這神父具有雙重人格:在星期天擺出道貌岸然的樣子,但背地裏卻是個賊。不少人認為他被拘捕正是出於神的懲治。除了少數人支持他之外,沒有人相信這神父是無辜的。
  不久,這案件有了更令人驚訝的結局,原來「斯文劫匪」另有其人。在真劫匪被捕後,人們才發現他的長相竟然與神父十分相似!由此可見,我們實在不宜憑一些表面的事實,對別人的人格作出判斷。

禱告:一切所需得供應
主啊,當我經歷密雲與幽暗的日子,
求祢作我的亮光;
作我的寧靜,驅散一切恐懼;
作我智慧的眼睛,解除人生所有的困惑。
因我一切所需,全在祢裏面得着滿足。
——路得‧薛瓦爾
出處不詳
Needs All Supplied
Should I walk through cloud and darkness here, Lord…
Be Thou my light;
Be Thou the calm that casts out every fear;
Be wisdom’s sight,
solve Thou the maze of life’s perplexity,
For all I need, O Lord, is found in Thee.
——Ruth G. Zivall
Source Unknown


面對分歧時

面對分歧時

賴若瀚牧師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四11)
  雅各在這裏稱說話的對象為「弟兄們」(下文又提述兩次),表明這些話是針對信徒說的。因為雅各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帶有攻擊性的「惡意批評」(NIV譯本作slander,即誹謗或詆毀)。彼得也曾用這動詞形容不信者的「毀謗」,是要找藉口破壞對方的人格,損害別人的尊嚴與名譽,打垮別人。雅各要禁止這種情況發展下去。
  基督徒在信主之後,加入了一個屬靈的大家庭。如保羅所說,我們在基督裏是互為肢體的,故必須和諧共處,表彰屬靈的生命才對。若用屬地的智慧,以舌頭放出各種害死人的毒氣
(參雅三8),將弟兄置於死地,便是嚴重的罪。這裏「彼此」誹謗,意指不單是一兩個人在教會中造謠生事,而且是演變成彼此責罵、互相攻擊、唇槍舌劍的局面。
  信仰群體為不同事情有意見分歧是常有的事,尤其在面對一些社會議題時,可能各有立場,南轅北轍,但千萬別發展到互相攻擊、謾罵或指控,否則便會破壞基督的身體。

禱告:保守我在祢的愛中
祢這在我們之上的,
祢這在我們之中的,
祢這也是在我們裏面的,
惟願所有人能夠看到祢——
也在我身上。
惟願我能夠為祢預備道路,
惟願我能夠為着將要臨到我的一切
感謝祢,
惟願我也不忘記別人的需要,
保守我在祢的愛中,
如同祢願意所有人
也被保守在我的愛中。
惟願我這個人所有的一切
都是為着祢的榮耀,
也惟願我永不會沮喪。
因為我是在祢的手中,
而在祢裏面乃是一切的權能與良善。
賜我一顆純潔的心——使我能看見祢,
一顆謙卑的心——使我能聽見祢,
一顆充滿愛的心——使我能服侍祢,
一顆充滿信的心——使我能住在祢裏面。
——蘇恩佩:《蘇恩佩文集》第一冊,頁672-673


千金不換

千金不換

賴若瀚牧師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雅五12下)

  信徒要不用起誓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必須活出誠實的見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說話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否則便會造成惡性循環。當你不起誓時,別人就會懷疑是否該相信你。
  無論在甚麼場合,或面對任何對象,基督徒說的話應該保持千金不換的真確,不要人前說一套,人後說另一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以假亂真的試探。請問:若是在履歷表上摻雜一些假資料,可以讓別人對你另眼相看而聘用你,你會這樣做嗎?若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可以將責任推卸給別人,你會犧牲別人來維護自己嗎?你會當眾說出雙關語,對聽的人可能是一種意義,但其實背後卻隱含其他的意思嗎?
  保持基督徒的誠信有時會「吃力不討好」,既付出代價又要吃虧,有時候更遭到別人誤解。但我們仍然深信屬靈的更高原則:「尊重我(神)的,我(神)必重看他。」(撒上二30)而且這樣做,可使我們不會落在神的審判之下。
禱告:為何我仍不能找到祢?
哦,神啊!如果我仍不能找到祢,就讓我省察內心,好知道究竟。
是我瞎了心眼,不是祢隱藏起來;是我逃避祢,並非祢從我這裏離開。
請讓我到祢面前認罪悔改,並且在主耶穌基督裏求祢饒恕。
——約翰‧貝里(John Baillie,1886-1960)
A Diary of Private Prayer, 115
Why Still Can’t I Find Thee?
And if still I cannot find thee, O God,
then let me search my heart
and know whether it is not;
rather I who am blind than thou who art obscure,
and I who am fleeing from thee rather than thou from me;
and let me confess these my sins before thee
and seek thy pardon in Jesus Christ my Lord.
——John Baillie,1886-1960,
A Diary of Private Prayer,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