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一個仇敵

同有一個仇敵

賴若瀚牧師

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世人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亦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然而,在基督裏,我們有永遠的敵人──魔鬼撒但;我們有永遠的朋友──教會中的弟兄姊妹;我們亦有永遠的利益──神國度的利益。
  屬靈的相交並非易事,乃須要付上代價,放下自我才能達成。因此,惟有真正愛神的人,才能真正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這不是外表的友善,而是從信仰而來,有諸內、形諸外的顯彰。
  我們要靠着主做與人和睦的人,就如聖經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
  在人與人相處的經歷中,你曾經受過傷害嗎?相信每個人都被別人傷害過。不要因為自己曾經受傷,就認為別人亦必須同樣要被傷害。
  讓我們支取從信心而來的力量,活出聖潔和能滋潤別人的生命,並立志靠主做一個受傷的
醫治者(a wounded healer)。
禱告:調整腳步
哦,主,幫助我從失敗中重新調整腳步,
以靜制動,
以少勝多,
以退為進,
以守為攻。

讓——每一滴眼淚都化成珍珠,
每一道傷痕都凝成花朵,
每一塊絆腳石,
都變成攀向生命高峰的墊腳石。
我的主。我不求無知的快樂,
未經淬煉的剛強;
我只求力量和勇氣,
走過崎嶇的路程。
教我面對自己,
如同面對祢一樣的坦然無懼。
——杏林子,《生命頌》,頁179-180


神父,劫匪

神父,劫匪

賴若瀚牧師

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林前四5)
  有一段時間,美國新澤西州的銀行接連遭劫。他們發現劫匪是個斯文人,每次都遞給櫃台一張字條,上面寫着:「請將錢放入袋裏,謝謝!」因此報章稱他為「斯文劫匪」。後來警方抓到一名疑犯,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竟是當地一座天主教堂的神父,令會友感到非常驚訝!
  警方認定他是罪犯,不少見證人也說他是,再加上新聞界報導他在前任的教堂中留下財務不清的記錄。更令人起疑的是,這神父過着相當富裕的生活,開着名貴跑車。種種跡象顯示這神父具有雙重人格:在星期天擺出道貌岸然的樣子,但背地裏卻是個賊。不少人認為他被拘捕正是出於神的懲治。除了少數人支持他之外,沒有人相信這神父是無辜的。
  不久,這案件有了更令人驚訝的結局,原來「斯文劫匪」另有其人。在真劫匪被捕後,人們才發現他的長相竟然與神父十分相似!由此可見,我們實在不宜憑一些表面的事實,對別人的人格作出判斷。

禱告:一切所需得供應
主啊,當我經歷密雲與幽暗的日子,
求祢作我的亮光;
作我的寧靜,驅散一切恐懼;
作我智慧的眼睛,解除人生所有的困惑。
因我一切所需,全在祢裏面得着滿足。
——路得‧薛瓦爾
出處不詳
Needs All Supplied
Should I walk through cloud and darkness here, Lord…
Be Thou my light;
Be Thou the calm that casts out every fear;
Be wisdom’s sight,
solve Thou the maze of life’s perplexity,
For all I need, O Lord, is found in Thee.
——Ruth G. Zivall
Source Unknown


面對分歧時

面對分歧時

賴若瀚牧師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四11)
  雅各在這裏稱說話的對象為「弟兄們」(下文又提述兩次),表明這些話是針對信徒說的。因為雅各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帶有攻擊性的「惡意批評」(NIV譯本作slander,即誹謗或詆毀)。彼得也曾用這動詞形容不信者的「毀謗」,是要找藉口破壞對方的人格,損害別人的尊嚴與名譽,打垮別人。雅各要禁止這種情況發展下去。
  基督徒在信主之後,加入了一個屬靈的大家庭。如保羅所說,我們在基督裏是互為肢體的,故必須和諧共處,表彰屬靈的生命才對。若用屬地的智慧,以舌頭放出各種害死人的毒氣
(參雅三8),將弟兄置於死地,便是嚴重的罪。這裏「彼此」誹謗,意指不單是一兩個人在教會中造謠生事,而且是演變成彼此責罵、互相攻擊、唇槍舌劍的局面。
  信仰群體為不同事情有意見分歧是常有的事,尤其在面對一些社會議題時,可能各有立場,南轅北轍,但千萬別發展到互相攻擊、謾罵或指控,否則便會破壞基督的身體。

禱告:保守我在祢的愛中
祢這在我們之上的,
祢這在我們之中的,
祢這也是在我們裏面的,
惟願所有人能夠看到祢——
也在我身上。
惟願我能夠為祢預備道路,
惟願我能夠為着將要臨到我的一切
感謝祢,
惟願我也不忘記別人的需要,
保守我在祢的愛中,
如同祢願意所有人
也被保守在我的愛中。
惟願我這個人所有的一切
都是為着祢的榮耀,
也惟願我永不會沮喪。
因為我是在祢的手中,
而在祢裏面乃是一切的權能與良善。
賜我一顆純潔的心——使我能看見祢,
一顆謙卑的心——使我能聽見祢,
一顆充滿愛的心——使我能服侍祢,
一顆充滿信的心——使我能住在祢裏面。
——蘇恩佩:《蘇恩佩文集》第一冊,頁672-673


千金不換

千金不換

賴若瀚牧師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雅五12下)

  信徒要不用起誓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必須活出誠實的見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說話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否則便會造成惡性循環。當你不起誓時,別人就會懷疑是否該相信你。
  無論在甚麼場合,或面對任何對象,基督徒說的話應該保持千金不換的真確,不要人前說一套,人後說另一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以假亂真的試探。請問:若是在履歷表上摻雜一些假資料,可以讓別人對你另眼相看而聘用你,你會這樣做嗎?若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可以將責任推卸給別人,你會犧牲別人來維護自己嗎?你會當眾說出雙關語,對聽的人可能是一種意義,但其實背後卻隱含其他的意思嗎?
  保持基督徒的誠信有時會「吃力不討好」,既付出代價又要吃虧,有時候更遭到別人誤解。但我們仍然深信屬靈的更高原則:「尊重我(神)的,我(神)必重看他。」(撒上二30)而且這樣做,可使我們不會落在神的審判之下。
禱告:為何我仍不能找到祢?
哦,神啊!如果我仍不能找到祢,就讓我省察內心,好知道究竟。
是我瞎了心眼,不是祢隱藏起來;是我逃避祢,並非祢從我這裏離開。
請讓我到祢面前認罪悔改,並且在主耶穌基督裏求祢饒恕。
——約翰‧貝里(John Baillie,1886-1960)
A Diary of Private Prayer, 115
Why Still Can’t I Find Thee?
And if still I cannot find thee, O God,
then let me search my heart
and know whether it is not;
rather I who am blind than thou who art obscure,
and I who am fleeing from thee rather than thou from me;
and let me confess these my sins before thee
and seek thy pardon in Jesus Christ my Lord.
——John Baillie,1886-1960,
A Diary of Private Prayer, 115


持守誠信的生活

持守誠信的生活

賴若瀚牧師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雅五12上)
  這段話以「最要緊的」來開始,意思是所說的話十分重要。
  雅各為甚麼忽然會提到「不可起誓」,並視之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呢?相信這與當時信徒常常落在困難的處境中有關。有聖經學者解釋:「在時局艱難之際,信徒最容易因為不能忍耐而利用主的名說出驚人的言論,或隨意起不着邊際的誓言。」
  由此可見,這裏所指的「起誓」,主要不是法律上或在法庭上的誓言,而是信徒在平時「自願自發」所起的誓。
  其實雅各所關心的,是基督徒能否在生活中說真話、守誠信,並不是指法律上或盡公民責任時需要起誓的行動。事實上,舊約多處的經文顯示律法容許人起誓,只是嚴禁人起假誓,或是起誓之後不遵行。
  「不可背誓」是當時說話的基本守則。但主耶穌與雅各都強調「無論何誓都不可起」,這是因為基督徒若有持守誠信的見證,就不需要用起誓的方式使別人相信我們。
  信仰群體的生活,必須持守誠信,才能在世人面前立下美好的見證。
禱告:祢就在我身旁
主啊,當我的靈困倦,
心中疲乏疼痛的時候,
我感到挫敗,
我不能再繼續承擔下去了。
那時祢讓我體會
單純、像小孩一般的祈禱,
可帶來更新,
那時,我屈膝向祢的心靈確實知道
聽禱告的主就在我身旁。
——鍾路得(Ruth Bell Graham, 1920-2007),
Sitting by My Laughing Fire, 11
You Are by my Side
Lord, when my soul is weary
and my heart is tired and sore,
and I have that failing feeling
that I can’t take any more;
when let me know the freshening
found in simple, childlike prayer,
when the kneeling soul knows surely
that a listening Lord is there.
—Ruth Bell Graham, , 1920-2007,
Sitting by My Laughing Fire, 11

屬靈上的同心和契合

屬靈上的同心和契合

賴若瀚牧師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

  在世俗社會中,有所謂五同之誼:(1) 同宗──即「血緣關係」;(2) 同鄉──是「地緣關係」,即廣東人所稱的「鄉親」;(3) 同學──是「文緣關係」;(4) 同事──是「事緣關係」;(5) 同好──是「志緣關係」,即因同有某一種興趣或志向而聚在一處。
  然而,這些只是人們走在一起的外在因素。神的子民、聖約的群體能走在一起,有更深一層的、內在的因素,那是一種屬靈上的同心和契合。
  同心是異中求同。同心不是完全的意見相同,乃是在不同之中尋求和諧一致。意見可以不一樣,但感情依然是融洽的。
  今日地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充滿了忌恨、紛爭、猜疑、不和。教會能否使人看見天上的一幕,讓人見到和睦、合一、相愛相關的生活呢?
  教會若要完成神的託付,成為勸導世人與神和好的橋樑,就必須有「和睦共處」的好榜樣,讓人見到我們的生活與見證。

禱告:祈求合一 (2)
從現在開始,
讓我們發揮事奉的驚人力量;
重燃我們裏面的愛火,
使我們毫不遲疑地學習去愛。
讓我們成為以愛為目標的人 ——
向外延伸,
拆毀圍牆,
建立橋樑。
在這愁煩寡歡、四分五裂的世界中,
請容許我們成為祢的「哈利路亞」。
奉主的名求,阿們。
—— 賽樂
出處不詳

Prayer for Unity (2)
As we go from here —
Explode in us new possibilities for service.
Kindle within us the fires of Your compassion so that
we may not wait too long to learn to love.
May we be a people with loving purposes —
Reaching out …
Breaking walls …
Building bridges …
Let us be Your alleluia in a joyless, fragmented world.
In the name of our Lord, we pray. Amen.
—— Champ Traylor
Source Unknown


雖有差異仍願共處

雖有差異仍願共處

賴若瀚牧師

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一三三1下)
  這處經文「何等的善」一語中,「善」原來是「好」的意思。而「好」所用的希伯來文,正是創世記第一章神完成一切創造之後,祂看着是「好的」所用的字眼,意思就是神覺得十分滿意,祂看為是至善的。
  「美」則是音樂上的字根,有音調和諧的意思。正如一個交響樂團,當每一位演奏者都按指揮者的節奏來演奏時,就能發出完全和諧的聲音。
  這就是以色列人十二個支派,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過節時,朝聖者那種上下一心、團結契合的情景。
  這些朝聖者雖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支派而來,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地──耶路撒冷;只有一個信仰,就是在聖約裏的信仰;只有一個目標──要朝見神、敬拜神。
  教會群體與世俗組織的不同,在於它並非按照人的想法來規劃,而是按着神的恩約而建立。
因此,成員之間雖然有着諸般的差異,但仍願意彼此認同,彼此接納和相助,學習放下自己,與別人和睦相處。
禱告:祈求合一 (1)
我們的天父,感謝祢的恩典,
讓我們在此時此地聚集。
我們是祢的聖民,
求祢用祢的愛使我們合一,
使我們在相交契合中不斷有新發現。
求祢清除一切削弱我們彼此合一的事物,
使我們靈裏的死結得以解開,
使我們心中的罪污得蒙潔淨,
使我們從負面的思想桎梏中得釋放,
更要破除那些分隔我們的障礙,
以及令我們迷亂、
失去方向(或理想)的事物。

——賽樂

出處不詳
Prayer for Unity (1)
Our Father, we thank You
for the privilege of being together
at this time and in this place.
As your people, we pray that
Your love will unite us
into a fellowship of discovery.
Cleanse us of everything
that would sap our strength for togetherness.
Unravel the knots in our spirits.
Cleanse the error of our minds.
Free us from the bondage of our negative imaginations.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hat sometimes keep us apart,
and cause us to drift along without a dream.
—— Champ Traylor
Source Unknown


恩約內的聖民

恩約內的聖民

賴若瀚牧師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詩一三三1上)
  詩篇第一百三十三篇只有三節。第1節帶出全詩的主題──合一的群體在一起的美景。這詩
開始時用「看哪」一詞,是要喚起人們的注意。第1節按原文可以這樣翻譯:
「看哪!多好又多美;
兄弟居住,對!一起。」
(「和睦」原意是「一起」)
其實,人們「在一起」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所謂冤家聚頭,不啻是一種煎熬!因此,這裏提
及的「弟兄」是關鍵詞,它是指甚麼人呢?原來,以色列人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都會
步行前往聖城。這首詩是以色列百姓前往聖城途中,在路上所唱的詩歌。
  因此,「弟兄」一詞是指神的選民,是在神的聖約群體中有分的人。引申到今天,可以指
所有屬於神、以神為父的基督徒。是的,神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並不是個別地跟隨祂;
而是參與在一個恩約的群體中,成為屬祂的聖潔子民。
  在動蕩的世局中,神的子民仍要常常一起敬拜、服侍,這絕非一種社交活動,而是滿足主
的心意,並且要彼此守望、扶持,等候基督的再來。
禱告:謙卑與祢同行
主啊,助我走完人生困苦的路。
既然主已背負我的重擔,
求使我分擔弟兄的擔子,
使我一生的道路,
成為一首凱旋的樂歌。
如此我與祢同行。
—S. E. Burrow
出處不詳

Humble Walk with God
Lord, help me over life's rough road
To share my brother's heavy load,
Since Christ bore mine for me.
So shall my pathway all along
Become one glad, triumphant song:
And thus I walk with Thee.
—S. E. Burrow
Source Unknown


役之譯註

役之譯註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因我們所 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求祢記念我!」(路二十三40-42)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 能。」(林前一18)

十架上的一位死囚,於受刑的時刻,面對着「無能」的耶穌,生命卻起了極大的變化。以前膽大包天,無惡不作,現在竟成有人性尊嚴、人格美麗的人。他出言責備另一位犯人,表露他衷誠悔改。

  他禁不住要「責備」另一位仍無悔意、囂張的假英雄。究竟何事改變了這位罪大惡極、一向不講良心的人,叫他會承認自己曾失了人性,得罪了上帝?相信他因注目於主基督的一舉一動,從而對照自己的生命,發現自己的污穢。主的美麗正是「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因為祂就是真理與光輝的本體。

這位在主旁的犯人所看到的是:正在受刑的耶穌,面對着湊熱鬧的路人的譏笑、祭司文士的諷刺、兵丁作威作福的惡相,竟如此平靜安穩,實在令他驚訝不已。祂對為祂哭的婦女,講話有力量。祂的禱告真摯感人。最不可思議的是,耶穌稱上帝為父,那份真摯的感情十分自然:「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他想:誰能稱上帝為父?被無情之人所棄,仍然饒恕,難怪這悔改的死囚渴慕得到耶穌的愛與記念。

十架痛苦非比尋常,掛上五六小時才斷氣,這位悔改的死囚,正嚐受這痛苦滋味。主與他一起被掛,使他領悟何謂愛;無辜的聖者,甘願與活不該的「人下人」共度痛苦和刑罰。

為我受傷受死的主耶穌啊!若我在日常生活中仍不能體會祢大能的愛,求主赦免。奉主名求,阿們。


役之使然

役之使然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分祂的衣服。百姓站在那裏觀看。官府也嗤笑祂,說:「……祂若是基督……可以救自己吧!」(路二十三34-35)

湊熱鬧、愛刺激、尋求生活調劑,本無可厚非。努力賺錢,改善生活質素,對於作行刑士兵這行業,是可以瞭解的。但面對着三條將近死亡的人命,並他們可怖的呻吟貌,毫不動容,仍視之為娛樂,真是不可思議!除了當看一場戲外,其他較嚴肅的事宜,包括公義的判決、生命的可貴、殺人賠命而不應以身試法的體會等,皆不上心頭。

釘主耶穌的兵丁問:「你怎會是神?怎會是猶太人的王?你行將就木,仍不知所謂;況且,我們不需要你,我們有自己的王:金錢是也。」人的生死已不再令他們百感交集,如初入行時有的感受。現在一切都令人麻木了,人生毫無意義,人死一了百了。「能生存而忘憂」已是大幸,日子空空的來,空空的去,人生豈有甚麼超越的意義?生命的根在哪裏?吃飯,為甚麼?讀書,為甚麼?工作,為甚麼?出人頭地,為甚麼?活下去,為甚麼?眼前擁有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豈不是現代人的寫照?

猶太的領袖也嗤笑主基督,看不起祂。他們自以為義,信仰與道德脫節,常以審判者自居,漠視真理,漠視上主的話,把自己「偶像化」。他們無心追尋真理,與送醋兵丁的行徑(36節)一樣,反映出:外表是敬拜,但心中另有服事的王;口口聲聲是主,是王,但實際上沒有真實敬拜的心和生命。

主啊!我不要只有敬虔的外貌,而無敬虔的實在。求祢幫助我背起自己的十架,把不合祢心意的價值觀釘在上面,純然信靠祢的大能,以敬畏的心度日。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