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該喜樂

也該喜樂

賴若瀚牧師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雅一9-10)

  雅各書一章2至8節鼓勵讀者用屬天的觀點來面對試煉。9至12節仍沒有離開「試煉」的主題,強調信徒在試煉中必須具備屬天的觀點,其中一項特質是:在逆境中仍能處之泰然。
  「卑微的弟兄」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或在地位上受抬舉,是一件可喜的事,要明其意並不困難。但為甚麼「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若「也該如此」的意思是「也該喜樂」,道理又是甚麼呢?通常人都會認為環境順遂、物質充裕才值得歡喜快樂;當物質短缺,或失去別人尊重的時候,怎能喜樂呢?
  雅各在10至11節說明原因:「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太陽出來,熱風颳起,草就枯乾,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原來,擁有的物質都是變幻無常的身外之物,像野地的花一樣,發旺一時,過不多久就會衰殘。因此,信徒不應以地位的高低、物質的多寡來衡量自己的地位,更不要讓自己的心境過分受這些外在的東西影響。

禱告:全然的保障
我的主、我的神、我最忠誠的愛人啊!
當祢進入我的生命,我全人都歡喜快樂。
祢是我的榮耀,是我心中的喜樂;
是我的盼望,
是我在重重困境中全然的保障。
──金碧士 (1380-1471)

My Whole Refuge 
O my Lord God, most faithful Lover,
when you come into my heart,
all within me rejoices.
You are my glory and the joy of my heart,
my hope and my whole refuge, in all my troubles.
-Thomas a` Kempis (1380-1471 )


靈魂不能被奪去

靈魂不能被奪去

賴若瀚牧師

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雅一12)

  為何忍受試煉會有福?因為在「經過試驗」之後,他必定得到生命的冠冕,這可指將來在神面前所得的賞賜,也可指屬靈生命的果效,即「得着冠冕,這冠冕就是生命」(參帖前二19;彼前五4;啟二10);他的賞賜是擁有更豐盛的生命。這樣的解釋是回應雅各書一章2至4節的信息:忍受試煉可使信徒的品格完備、毫無缺欠;也強烈對比那些被私慾誘惑而至於死的人(參雅一15)。這是何等榮耀的賞賜!
  聾、啞且盲的海倫凱勒,寫道:「他們奪去了我眼睛應有的視覺,但是我還能背誦米爾頓的《失樂園》;他們奪去了我耳朵應有的聽覺,貝多芬來了,他擦乾了我的眼淚;他們奪去了我舌頭應有的言詞,然而年青時代的我曾與主契合談心;他們奪去了我許多的東西,然而祂卻不讓他們奪去我的靈魂!擁有它,我就擁有生命的全部。」
  信徒若落在試煉中,最重要的是要保守自己的靈魂,不被奪去。

禱告:一個黑人的禱告
主啊,幫助我明白,
祢不會容許任何事情臨到我,
若那是祢與我不能一起承擔的。
-引自 Eerdman’s Book of Famous Prayers, 60

A Negro’s Prayer
O Lord, help me to understand
that you aren’t going to let nothing come my way
that you and me together can’t handle.
-cited from Eerdman’s Book of Famous Prayers, 60


疑惑的結果

疑惑的結果

賴若瀚牧師

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麼。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一6-8)

     信心是支取神豐盛恩典的條件。就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其實我們沒理由懷疑神。若是懷疑那些經常失信、說話不兌現的人,還合乎情理;然而,對一位既信實又可靠的神,還抱着懷疑的態度就着實不敬了。
     首先,雅各將疑惑的人描繪成為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裏的「波浪」原意是大浪,心存懷疑的人就像大波浪一樣搖擺不定,在自我的觀點與神的觀點之間徘徊。有時一眼望天,另一眼卻看地;一時信靠,另一時卻疑惑神是否能成就。這種人沒有定見、立場和方向。因此     雅各嚴厲指出:「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麼。」(雅一7)
雅各繼而用另一個比方來形容疑惑的人:他像行路的人,拿不定主意要往哪裏去。他心中有兩個互相排斥的意念,一個說要去,另一個說不去;一個說往東,另一個說往西。結果一點進展都沒有。

禱告:問題的答案
求祢使我縱然面對各樣困難
而不受驚嚇,
反倒為得以在這一刻迎見祢
而獻上感恩。
求神幫助我立志,
成為問題的答案,
不淪為問題的本身。
──佚名

Be Part of the Answer
Let me not be frightened
by the problems that confront me,
but rather give thee thanks
that thou hast matched me with this hour.
May I resolve, God helping me,
to be part of the answer,
and not part of the problem.
-Author Unknown


認識祈求的對象

認識祈求的對象

賴若瀚牧師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一5)

        我們在祈求智慧時,必須認識祈求的對象是父神。你認識父神嗎?認識祂夠深入嗎?不少人到父神面前,好像被押見官一樣;也有些人以拜佛的心來求好處;更有些人祈求一會兒,見沒有動靜,就不耐煩地離去。

        在這短短的經文中,雅各讓我們看見父神多方面的屬性與作為: 1. 神是全智的神。缺少智慧的人可以來到祂面前求。 2. 神是厚賜與眾人的神。祂樂意將恩典厚賜給人(《呂振中譯本》譯作「大量賜予萬人」),並不吝嗇。祂不但願意解決人的問題,更盼望屬祂的兒女能享受祂豐富的資源。 3. 神是厚賜而不責備人的神。神在施予的事上從來不會出於勉強,也不會計較我們的過去。雖然有時我們求得幼稚,求得不清楚,甚至求錯了,祂也不會對付我們。因此無論我們祈求次數多少,無論屬靈的光景如何,只管來求! 4. 神是作出正面回應的神。我們向神的祈求必不會落空,祂的回應是必然而肯定的。

禱告:一切美善皆祢所賜
每一個嶄新的早晨帶來陽光,
每一個晚上安享睡眠,
無論是健康與飲食,
愛情與朋友,
一切好處都是祢賜與的。──愛默生 (1803-1882)


Thy Every Goodness
For each new morning with its light,
For rest and shelter of the night,
For health and food,
for love and friends,
For everything thy goodness sends.-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在試煉中求智慧

在試煉中求智慧

賴若瀚牧師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雅一5)

  用堅忍的態度去面對困境是很好的起步,但這較為消極。雅各接着指出信徒可以有更積極的策略,就是向主求智慧。這句話接續上一節「毫無缺欠」,背後的意思是:「你可以展望達到十全十美,沒有缺失的一天;不過,我肯定現在你們自知欠缺一件事」,欠缺甚麼呢?就是欠缺在困境中處事的智慧。
  人的智慧有限,經常在苦難的迷宮裏繞來繞去,吃盡不少苦頭。有見及此,雅各鼓勵弟兄姊妹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就應當求屬天的智慧來指引如何渡過難關。信徒可以在甚麼情況下向神求智慧呢?誠然,我們可以在面對考試,或與老闆應對時求神賜智慧;然而,雅各在這裏特別指面對苦難的智慧,如怎樣在患難中生活、怎樣找到最佳和最合神心意的出路等等。
  這種智慧與舊約智慧書的智慧同出一轍。就如箴言三章5至6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

禱告:亙古常新 
哦,祢的慈愛亙古常新,
我愛祢實在愛得太遲!
哦,主啊!求祢擴張我的心房,
讓我有足夠空間盛載祢的愛;
求祢又用大能承托我,
免得祢慈愛的火焰將我熔化。
阿們!
--勞倫斯弟兄(1605-1691)

So Old and Still So New
O loving kindness, so old and still so new,
I have been late in loving thee.
O Lord, enlarge the chambers of my heart
that I may find room for thy love.
Sustain me by thy power
lest the fire of thy love consume me.
Amen.

-Brother Lawrence (1605-1691)


堅定恆忍

堅定恆忍

賴若瀚牧師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4)

  忍耐是經歷苦難之後的產物,也是培養美德的媒介。這種忍耐的特質是持久和堅定不移,因此也可翻譯為「定力」。這種「定力」源於神所賜的新生命,並非因人本身的修養而得。
  我們都承認,基督徒今生不能達到屬靈完美的境地(參約壹三2)。因此,這裏的「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不是指着「完美無瑕」說的,而是指「成熟」。
  一個基督徒能有多少「定力」,要看他屬靈的成熟度而定。小孩子忍痛的能力不及成年人,他們遇小病痛就呼天搶地,無法承擔。同樣,屬靈成熟度不夠的信徒,遇見小困難就會徬徨無措,以為天快要塌下來一般。因為裏面的力量薄弱,無法承受外來強大的壓力;然而靈性成熟的人,他裏面具有足夠的定力與耐力,能使他在重大壓力下完成神的託付。
  常聽人說:「神在我身上仍有未完之工!」是的,正因為工作還未完成,我們需要忍耐,接受神鍛鍊我們的靈命。若基督徒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人生,那麼,種種的試煉也只不過是生命成長的必經過程,我們不用恐懼,也不須要逃避。欣然接受生命中不同的試煉,主自會在我們身上完成祂的作為。

禱告:活好今天
親愛的主啊,
助我今天活得
平靜、從容
倚靠祢的大能
交託、安穩
等候祢旨意顯明
忍耐、無慮
與別人相交共處
和睦、喜樂
面對無定的明天
堅信、果敢
──佚名,引自沃特所編The Quiet Corner

Live This Day 
Dear Lord, help me to live this day
Quietly, Easily;
To lean upon Thy great strength
Trustfully, Restfully;
To wait for the unfolding of Thy will
Patiently, Serenely;
To meet others
Peacefully, Joyously;
To face tomorrow
Confidently, Courageously.
-Author Unknown, in The Quiet Corner edited by Sherwood Eliot Wirt


泰然面對

泰然面對

賴若瀚牧師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一2-3)

雅各指出信徒受試煉是必然的事實,那麼,我們當持怎樣的態度面對試煉呢?最佳策略是在試煉未來臨之先,早作心理準備。正如船隻在未出海之前,得先作出最壞打算,預備應變的配備,還須知道駛往「避風港」的途徑。
一項積極的態度是:「都要以為大喜樂」。「以為」是「以此為」,沒有猶豫或不確定。這態度常在腓立比書中出現,例如:「看別人比自己強」、「不以自己與神同等」、「我想必須」(二3、6、25);把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都「當作有損的」、「看作糞土」(三7、8)等。這都表明態度是積極的,並非無可奈何。因此這句話可翻譯為「確認是值得大大歡喜的事」。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阿Q精神。在面對困境時,人本能的反應都是消極的,灰心煩惱、怨天尤人、質問神、放棄信仰等等,怎麼還可以「以為大喜樂」呢?
然而,信徒在重生得救之後,就具有一雙屬靈的慧眼去衡量不同事物的價值。而且因明白神話語的教導,便能用屬天的觀點看事情,在試煉中仍可以處之泰然。

禱告:像主一樣!
哦,親愛的主耶穌,
為甚麼在我最傷痛的時候
才出現最高的創意呢?
這代價實在太大了!
「是的……,這事也發生在我身上。」
──戴維斯
You Bring the Umbrellas, Lord, 48

To Be Like Him
O Dear Lord Jesus,
Why is it that my moments of greatest creativity
come during my times of greatest grief?
It’s a terrible price to pay!
“Yes, it was…for me too.”
-Joy Morgan Davis,
You Bring the Umbrellas, Lord, 48


當試煉來臨時

當試煉來臨時

賴若瀚牧師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雅一2)

  雅各寫雅各書時,正值初期教會信徒遭受極大的逼迫。他開門見山勸勉信徒在試煉中要懂得應變。他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這節經文的原意是「每逢」或「每當」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表明試煉是無可避免的。正如主耶穌曾對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十六33)由此可見,一個人信主之後不一定會一切順利,無災病、無痛苦、無煩惱。
  試煉隨時會來,而且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百般」一詞,有「各種不同味道」之意,且放在強調的位置上。試煉的種類繁多,如疾病侵擾、無理壓迫、關係破裂、遭人誤解或出賣、天災人禍等;最厲害的是生命、健康受威脅,或是心靈面臨崩潰。
  試煉以不同形式出現,神的恩典也不例外。雅各書一章17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
  雅各用「眾光之父」來形容神,表明祂的恩典像光譜一樣,具有各種色澤,多姿多彩。因此遇見試煉的時候,我們可以靠着主賜下的恩典來勝過,屬靈生命不會被摧毀。

禱告:求寧靜的禱告
主啊,求祢賜我寧靜,
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情;
賜我勇氣,
去改變那些我能改變的;
更賜我智慧,
知道二者的分別。
──尼布爾(1892-1971)

Prayer of Serenit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